广东电缆厂有限公司:国内电缆招标乱象多缆企有苦说不出
广东电缆厂有限公司:国内电缆招标乱象多缆企有苦说不出
招标作为国际上通用的一种市场交易行为,几乎涉及到我国各行各业的方方面面。但是投标和中标在应用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合理甚至是“污点”,不仅在我国,在国际上的许多国家都存在这样的问题。只不过当下,我们发现我国各行业的招投标乱象日益突出,尽管国家相关政府多番加强监管,可是面临“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中国特色,表现得十分无力。
当然,招投标在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应用得很好,提供了公平公正的交易平台,但是不容忽视的是,合理招投标的前提必须是建立在一个系统的、综合的措施之下的,如果没有相应的配套措施,即便是招投标设定得多么合理,在实行过程中都会面临这样那样的难题。
在电线电缆行业的招投标问题上,曾有为数众多的曝光,各电缆企业家对于当前国内的电缆招投标市场也是一片哗然。其根本原因就是在电线电缆招标市场中存在诸多的不合理现象,这些不合理现象甚至一度造成超低价中标、围标、串标等乱象,严重危害了正规电缆生产企业的利益。
分析电线电缆行业的招投标乱象,存在多个不合理:招标机制不合理;付款方式不合理;违约处罚不合理等。首先尤为明显的是招标机制不合理。而在电缆行业的招标机制中又以最低价中标和采取闭口合同为典型。
当前各级电力电网公司在评标时,一般采用最低价中标的原则,而最低价中标的直接危害是引起低价倾销,并最终导致假冒伪劣产品进入市场。电缆采购商对此也心知肚明,于是他们加大监管力度,一旦查出产品不合格就取消企业投标资格。但尽管如此,对于超低价中标然后以伪劣产品以次充好的现象也难以灭绝。尤其是当采购商得到一定的“封口费”之后,对于这种违规现象更是选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而如果采购单位取消最低价中标的原则,坚持按照价格、质量和服务三项原则采购,想必电缆市场会稳定得多。
而采取闭口合同经过长时间的实践来看同样存在极大的不科学和不合理。比如当合同一旦签订之后,不管日后材料价格如何变化,都不会修订合同价格。在闭口合同指导下,一旦材料价格大幅度波动,便使投标企业陷入极端被动,甚至发生巨额亏损。因为现在最为令电缆生产企业头疼的是,作为电缆产品的主要原材料的铜价,价格一直不稳定,因此即便是电缆企业有幸中标,也不见得能够盈利,甚至还容易发生亏损。
对于付款方式的不合理性也是电缆生产企业长时间思考和积极解决的问题,不过目前来看,电缆企业相较于采购单位,尤其是电网等大客户还缺乏话语权,长时间回款慢、回款难等问题就凸显出来了。
长期以来,“2-5-2-1”模式,也就是说合同签订后先付20%的预付款,产品交货后付50%,产品安装完成后付20%,余下的10%作为质量保证金在质保期满后付清,造成电缆生产企业回款慢,甚至是回款难。而对于预付款的支付更是有些可望不可即。一般采购单位不愿意支付预付款,即使在支付预付款前,还要求供方提供预付款保函,拖延预付款的支付。有的合同规定:交货周期为20天,收到供方预付款保函后30天内支付预付款,因为办理预付款保函至少一周时间,客户在30多天后才支付预付款,直到发货到位后,常常预付款仍未到账。
不但预付款难收到,即便是货款一般也要颇费周折才能收到。在货到后,采购单位理应付款给供方,但采购单位又要求供方再次提供发货回单的原件、合格证、质保书等材料(实际供方到货时已提供),然后才支付货款;还有许多安装公司或总包方规定业主付款后再向供方支付货款,这些行为都拖延了货款的支付。由于客户的故意拖延,电缆从发货到付款的周期一般达到3-4个月。
回款难的问题还表现在付款时间约定的不清晰,此现象往往是采购单位人为的。比如在签订合同时,采购单位常常要求在项目竣工、通电、安装调试等结束后付款,很多重大工程甚至要求项目完成决算后再结算尾款,这些付款环节是企业无法掌握的。特别是对于一些周期长的项目,要求货全部交清后才付款。这种付款方式无疑增加了供方的资金压力,让供方先垫付大量的生产资金。如政府项目,一般无预付款,企业还要按进度排产发货,发货后还要再被拖欠货款,大大增加了企业的资金压力。如一些交通项目,由于建设周期较长,从第一批供货开始到最后一批供货结束,供货周期可能长达一年时间,如遇特殊情况,则周期更长。
质保金问题同样令电缆生产企业苦不堪言,其实电缆属于材料类产品,按理说不应该像设备类产品那般缴纳质保金,但是当下大部分采购单位仍然会要求电缆生产企业缴纳5%-20%的质保金。客户会在合同中要求工程竣工验收或安装调试结束1-2年后再支付质保金,没有明确具体的支付时间,质保金拖欠2-3年也很正常。现在,电缆企业缴纳质保金约占在外货款总额20%-30%。
最后一个严重问题便是违约处罚不合理,目前许多电缆合同存在着违约金过重的现象,如技术资料提供不及时、延迟交货等都要罚款,有的罚款额甚至高达百万元。对于制造型企业来说,生产、运输等方面存在着很多不确定因素,造成无意违约在所难免,而承担太高的违约责任很不公平。经过采购单位那么刻意甚至说故意地处罚,往往造成电缆生产企业入不敷出,签了订单没有盈利,反而算下来还有所亏损。但是仍然是当下电缆生产企业缺乏话语权,处处被动,处处忍让。
从电缆企业盈利的角度看,因为招标机制及回款机制等不合理,严重挤压电缆生产企业的利润,再加上原材料价格高涨,让电缆生产企业举步维艰,甚至面临倒闭风险。何况当下电缆招标过程中诸多乱象中还有一个嘴上不说但心理清楚的贿赂腐败行为。甚至之前还有电力公司曝出要求与电缆生产企业签订所谓的“廉政协议”,如果在协议期间发生了违法行为,将全额没收保证金。但明眼人都清楚,所谓的“廉政协议”根本就是贿赂要挟!
招标作为国际上通用的一种市场交易行为,几乎涉及到我国各行各业的方方面面。但是投标和中标在应用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合理甚至是“污点”,不仅在我国,在国际上的许多国家都存在这样的问题。只不过当下,我们发现我国各行业的招投标乱象日益突出,尽管国家相关政府多番加强监管,可是面临“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中国特色,表现得十分无力。
当然,招投标在西方一些发达国家应用得很好,提供了公平公正的交易平台,但是不容忽视的是,合理招投标的前提必须是建立在一个系统的、综合的措施之下的,如果没有相应的配套措施,即便是招投标设定得多么合理,在实行过程中都会面临这样那样的难题。
在电线电缆行业的招投标问题上,曾有为数众多的曝光,各电缆企业家对于当前国内的电缆招投标市场也是一片哗然。其根本原因就是在电线电缆招标市场中存在诸多的不合理现象,这些不合理现象甚至一度造成超低价中标、围标、串标等乱象,严重危害了正规电缆生产企业的利益。
分析电线电缆行业的招投标乱象,存在多个不合理:招标机制不合理;付款方式不合理;违约处罚不合理等。首先尤为明显的是招标机制不合理。而在电缆行业的招标机制中又以最低价中标和采取闭口合同为典型。
当前各级电力电网公司在评标时,一般采用最低价中标的原则,而最低价中标的直接危害是引起低价倾销,并最终导致假冒伪劣产品进入市场。电缆采购商对此也心知肚明,于是他们加大监管力度,一旦查出产品不合格就取消企业投标资格。但尽管如此,对于超低价中标然后以伪劣产品以次充好的现象也难以灭绝。尤其是当采购商得到一定的“封口费”之后,对于这种违规现象更是选择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而如果采购单位取消最低价中标的原则,坚持按照价格、质量和服务三项原则采购,想必电缆市场会稳定得多。
而采取闭口合同经过长时间的实践来看同样存在极大的不科学和不合理。比如当合同一旦签订之后,不管日后材料价格如何变化,都不会修订合同价格。在闭口合同指导下,一旦材料价格大幅度波动,便使投标企业陷入极端被动,甚至发生巨额亏损。因为现在最为令电缆生产企业头疼的是,作为电缆产品的主要原材料的铜价,价格一直不稳定,因此即便是电缆企业有幸中标,也不见得能够盈利,甚至还容易发生亏损。
对于付款方式的不合理性也是电缆生产企业长时间思考和积极解决的问题,不过目前来看,电缆企业相较于采购单位,尤其是电网等大客户还缺乏话语权,长时间回款慢、回款难等问题就凸显出来了。
长期以来,“2-5-2-1”模式,也就是说合同签订后先付20%的预付款,产品交货后付50%,产品安装完成后付20%,余下的10%作为质量保证金在质保期满后付清,造成电缆生产企业回款慢,甚至是回款难。而对于预付款的支付更是有些可望不可即。一般采购单位不愿意支付预付款,即使在支付预付款前,还要求供方提供预付款保函,拖延预付款的支付。有的合同规定:交货周期为20天,收到供方预付款保函后30天内支付预付款,因为办理预付款保函至少一周时间,客户在30多天后才支付预付款,直到发货到位后,常常预付款仍未到账。
不但预付款难收到,即便是货款一般也要颇费周折才能收到。在货到后,采购单位理应付款给供方,但采购单位又要求供方再次提供发货回单的原件、合格证、质保书等材料(实际供方到货时已提供),然后才支付货款;还有许多安装公司或总包方规定业主付款后再向供方支付货款,这些行为都拖延了货款的支付。由于客户的故意拖延,电缆从发货到付款的周期一般达到3-4个月。
回款难的问题还表现在付款时间约定的不清晰,此现象往往是采购单位人为的。比如在签订合同时,采购单位常常要求在项目竣工、通电、安装调试等结束后付款,很多重大工程甚至要求项目完成决算后再结算尾款,这些付款环节是企业无法掌握的。特别是对于一些周期长的项目,要求货全部交清后才付款。这种付款方式无疑增加了供方的资金压力,让供方先垫付大量的生产资金。如政府项目,一般无预付款,企业还要按进度排产发货,发货后还要再被拖欠货款,大大增加了企业的资金压力。如一些交通项目,由于建设周期较长,从第一批供货开始到最后一批供货结束,供货周期可能长达一年时间,如遇特殊情况,则周期更长。
质保金问题同样令电缆生产企业苦不堪言,其实电缆属于材料类产品,按理说不应该像设备类产品那般缴纳质保金,但是当下大部分采购单位仍然会要求电缆生产企业缴纳5%-20%的质保金。客户会在合同中要求工程竣工验收或安装调试结束1-2年后再支付质保金,没有明确具体的支付时间,质保金拖欠2-3年也很正常。现在,电缆企业缴纳质保金约占在外货款总额20%-30%。
最后一个严重问题便是违约处罚不合理,目前许多电缆合同存在着违约金过重的现象,如技术资料提供不及时、延迟交货等都要罚款,有的罚款额甚至高达百万元。对于制造型企业来说,生产、运输等方面存在着很多不确定因素,造成无意违约在所难免,而承担太高的违约责任很不公平。经过采购单位那么刻意甚至说故意地处罚,往往造成电缆生产企业入不敷出,签了订单没有盈利,反而算下来还有所亏损。但是仍然是当下电缆生产企业缺乏话语权,处处被动,处处忍让。
从电缆企业盈利的角度看,因为招标机制及回款机制等不合理,严重挤压电缆生产企业的利润,再加上原材料价格高涨,让电缆生产企业举步维艰,甚至面临倒闭风险。何况当下电缆招标过程中诸多乱象中还有一个嘴上不说但心理清楚的贿赂腐败行为。甚至之前还有电力公司曝出要求与电缆生产企业签订所谓的“廉政协议”,如果在协议期间发生了违法行为,将全额没收保证金。但明眼人都清楚,所谓的“廉政协议”根本就是贿赂要挟!
随着现代科技成果在行业中的不断应用,五金行业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无论想在五金行业的哪一个领域站稳脚跟,都要充分了解市场的发展动态。五金工具包括各种手动、电动、气动、切割工具、汽保工具、农用工具、起重工具、测量工具、工具机械、切削工具、工夹具、刀具、模具、刃具、砂轮、钻头、抛光机、工具配件、量具刃具、磨具磨料等。
国内手动工具企业大多数都是以低端产品为主或者代工贴牌,高端产品和品牌产品仍然为欧美国家所把持。也由于手动工具的利润空间均在压缩,降价的空间日趋减少,企业单靠价格竞争难以建立核心竞争力,应该探索新的发展道路。
五金制品行业是我国轻工业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市澈争充分且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朝阳行业。据调研指出,行业内99%以上的企业为民营中小型企业,主要分布在广东、浙江、江苏、上海、福建、山东、河北等省市区。
目前我国很多五金产品的产量居世界第一,打火机、拉链、保温杯、扳手、钳子、拉锁、刀剪等在全球市场都占有非常大的份额,对世界五金产业的影响越来越大。目前,全世界220多个国家和地区都有中国五金产品的存在,我国五金制品生产大国的地位已经确立。根据罗百辉调查数据显示,五金制品行业总产值已达8000亿元,2005年2008年保持15%以上的增速,其中2008年全行业出口达503亿美元,约占行业总产值的40%-50%,除了2007年增长7%外,以前一直保持在20%-30%的高速增长。
但自2008年第四季度以来,百年不遇的全球金融危机对以出口为主的企业造成了巨大冲击。一夜之间,出口订单消失,签好的出口合同有的甚至已交定金,也被以种种借口退货。工具五金、建筑五金、锁具、刀剪、拉链等行业受此危机影响最为明显。有人说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役,在这场战役中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敌人,真正的对手就是自己。因为我们很多出口企业是以OEM为主,没有自己的品牌和销售渠道,在这次金融危机中我们的软肋充分地暴露出来。
2010年的海关进出口统计数据显示:全国五金产品今年上半年出口总额为263.96亿美元,同比增长33.2%,进口为79.84亿美元,同比增长25.1%.由国家统计局提供的部分五金产品今年上半年产量分析显示:锁具产量8.5亿把,同比增长17.5%;家用燃气灶具产量1258.8万台,同比增长5.8%;家用燃气热水器产量688.6万台,同比增长63.6%.家用吸油烟机产量830.5万台,同比增长34.7%;日用不锈钢制品产量110.5万吨,同比增长51.4%.
其中,电动工具是全社会最广泛使用的五金工具,随着时代和社会的进步,电动工具市场发展迅猛,同时各类电动工具由于各方面质量问题给消费者带来的伤害也时有发生,因此,世界各国对本国市场上的电动工具的要求正日益变得严格。欧盟就为五金电动工具制定了专门的60745-1标准,其目的是建立五金电动工具的规范,对进入欧洲市场的电动工具产品进行技术规范,从而减少或避免电动工具对消费者造成的伤害。欧洲还推出了电器认证法令。
相关企业出口到欧盟的所有规格和系列的电动工具产品,出口前就必须通过欧盟电器指令认证并加施标记,即将到期的产品要及时申请认证。另外,在电动工具的检测时间之内,企业需要提前做好有关准备工作。企业更需积累应对经验,涉及的产品将根据欧盟的规定做相应地调整,否则将会被市场淘汰。
面对日益激烈的市澈争,如果国内企业对此不重视,将影响自己的长久发展,做好售好服务也是重中之重。在全球销售的电动工具中,绝大部分是从我国生产并出口的,我国已经成为世界主要的电动工具供应商。电动工具工业在发展的同时,一些问题也日益显露出来。特别是科研开发体制改革进展缓慢,与国外差距明显,出口产品创汇低,性能水平较低,售价也低,企业规模小,集度低,原材料涨价因素等严重制约了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和品质的提高。
电动工具企业必须抓住新的发展形势,加大科技创新,积极开展产品认证,加快企业技术改造力度,完善配套措施,积极创造条件,吸收外资,促进企业资产重组,只有这样才能在新形势下立于不败之地。